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2GIRL女子拉拉學園 首頁 新聞 平權 查看內容

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一份11屆同志大遊行的懶人包

2013-10-26 00:00| 發佈者: 小宇宙| 查看: 610| 評論: 0|原作者: 江昺崙|來自: 想想論壇

摘要: 第十一屆的同志大遊行(沒錯,同志大遊行已經十一年了!)將在10月26日,下午一點於台北市府前廣場集合,分兩條路線進行。這次遊行的主題是「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歡迎所有的朋友們,不管你是 ...
 注意:這份懶人包乃非官方版本,為筆者自行整理,不代表同志大遊行立場。
 
第十一屆的同志大遊行(沒錯,同志大遊行已經十一年了!)將在10月26日,下午一點於台北市府前廣場集合,分兩條路線進行。這次遊行的主題是「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歡迎所有的朋友們,不管你是異性戀還是LGBTQIA的朋友們,都能在禮拜天下午出來散散步,為台灣的性別友善環境而發聲。
 

圖說:2004年農安街事件,導致某位同志自殺身亡。圖片來源:TVBS截圖。
 
每年的大遊行,都是集合之後,大家一起徒步繞行市區,隊伍中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創意裝扮,也會聽見各式各樣的標語與演講,一路上都會很熱鬧。最後抵達終點,會有表演、演講及全體的大活動等等。總之活動十分有趣,絕不會浪費您寶貴的週末午後時光。
 
亞洲最大 台灣驕傲
 
雖然同志大遊行一年比一年更盛大,從第一屆(2003)的三百人,到去年第十屆已有五、六萬人的規模,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但台灣的性別平權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上對於同志的污名仍然存在,目前也尚未有成文法條保障同志婚姻的權利。總而言之,同志大遊行雖然已經走過漫長十一年,但面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意見,還需要更多的對話。
 
台灣社會最大的特色就是溫和且多元,這一份對於不同群體,彼此間的相容與理解(不只是包容而是相容;不只是尊重而是理解),這是我們台灣人所珍惜與驕傲的,也是展現我們台灣自主精神的一環。不同群體之間可以平等地分享認同與理解差異,就是台灣的軟實力所在。
 
不過,可能許多讀者對於同志大遊行並不熟悉,也不清楚今年主題「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的意思。因此接下來我們將相關問題的盒子一個個打開,討論「如何理解並參與」這一年一度的大遊行。
 
Q1:我最大的疑惑是,我不是同性戀,是否可以參加同志大遊行?
 
A1:異性戀當然可以參加!而且非常歡迎!支持多元性別(LGBTQIA)的異性戀叫做「直同志」,是從英文「straight」翻譯過來的,每年都有非常多的直同志加入大遊行的行列,甚至有爸媽帶著小孩一起來走喔。並且現場的氣氛是非常熱鬧、輕鬆而且開放的,完全不需要擔心會有性別上的壓力。我自己本身也是異性戀(直同志),第一次參加也是想很多,甚至會怕被誤會,但參加過之後發現很輕鬆、很有趣,不論性別每個人都走得很開心,於是之後每年都會固定參加喔。

直同志站出來相挺,並鼓勵更多的直同志一起上街頭,更能突顯同志大遊行的意義喔!歡迎加入我們!
 

圖說:2010同志大遊行的活動照片。圖片來源:多維新聞
 
Q2:參加遊行需要準備什麼嗎?需要「變裝」嗎?
 
A2:當天當然會有很多參加者,會精心穿著打扮,但你如果是想要比較低調的遊行,任何服飾衣著都可以共襄盛舉喔!不需要刻意打扮啦。
 
Q3:你剛說到「LGBTQIA」,這一長串英文是什麼意思啊?
 
A3:「L」就是Lesbian,女同志的意思,過去翻譯為「蕾絲邊」,又稱「拉子」。比較帥氣的女同志俗稱為「T」,比較「像女生的」就稱為「婆」。不過事實上不一定要區隔同志之間的角色扮演關係,因為人的情感有時候是會流動的,我們很難用既定的框架去理解他人,所以才會有各式各樣多元的性別認同出現。
 
「G」就是Gay,男同志。有人會把陽剛性格的男同志叫做「葛格」(過去慣稱的1),陰性性格叫做「底迪」(慣稱的0)。身材粗勇的叫做「熊」,纖細的叫做「猴」。當然不一定要如此區分,這只是慣稱。
 
「B」是Bisexual,雙性戀的意思。事實上,科學統計同性戀大約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性別認同絕對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多元流動,甚至不斷變化的。每個人在先天上都沒有絕對的性傾向,會因為後天認同及社會建構而改變其性傾向。有這麼一句話:「你認為你不是同性戀,只是因為你還沒遇到你生命中的他(她)~」
 
「T」Transgender,性別轉換者、也就是俗稱的變性者。
 
「Q」Queer,酷兒。英文有「怪異、怪胎」的意思,原來是一種對同志歧視的語彙,後來同志認為這種「非主流」也是很有意義的,就將這種非主流、離經叛道的詞彙轉換成對於同志內部多元價值的代稱,最後成為一種酷兒的取向、文化。
 

圖說:酷兒(Queer)有「怪胎」、「奇葩」的意思,後為LGBTQIA等「非主流」群體當作自我的謔稱。圖片來源:網路。
 
「I」Intersex,雌雄同體,同時擁有不同生理(或心裡)特質的人。
 
「A」Asexua,無性者,對於「性」本身沒有興趣的人,不屬於任何性傾向的人。
 
將多元性傾向全部羅列出來,是為了說明情慾與身體的各種可能。同志大遊行就為了打破過去男性女性二元對立的觀念,平等地尊重每一種性別認同,也要讓這些非主流的人們勇敢、自信地站出來,突破既有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待續)
 
Q4:為什麼要叫做「看見同性戀2.0」?你剛不是舉了一堆性傾向嗎?為何又只稱「同性戀」呢?
 
A4:因為第一屆同志大遊行的標語是「看見同性戀」,而時過境遷,遊行人數已達到上萬人,「主流同性戀」已經逐漸被看見,但還是有許多性少數、多元認同、階級弱勢、外貌不出色、偏遠地區的「LGBTQIA們」沒有被看見。於是第十一年,以2.0版本再出發,將「同性戀」邊緣更往外擴大,希望能重視這些人的聲音。
 
Q5:你們只是遊行,喊喊口號而已嗎?平常有什麼實際的行動?
 
A5:其實遊行不只是扮裝呼口號,更是性別平權、多元價值的真實行動,每年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代表社會對於LGBTQIA們的想像越來越寬闊。不過提到實際行動,近來「伴侶盟」推動的伴侶法案,就是回應同志們面臨的實際處境:沒有成文法可以保障LGBTQIA間的伴侶(婚姻)關係。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心修法的狀況,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Q6:那「性難民」又是什麼意思呢?
 
A6:根據官方說明,性難民代表是一種「sufferers」的概念。他們不一定是真的被迫流亡、被迫吞下某種病理的藥丸,而是他們平常因為社會上的歧視、偏見,使他們無法站出來表現自己的主體價值,只能選擇無聲隱忍。而同志在族群、階級、認同上差異很大,有些人在社會上已有一定身份地位,有些同志卻在角落受到壓抑、歧視甚至霸凌,比方說葉永誌的故事:
 
葉永誌,一位國三的小男生,因為個性上比較斯文秀氣,時常遭到同學霸凌。2000年4月20日,在學校裡失蹤,後來被發現倒臥在廁所地上「顱內出血致死」。葉永誌平常在下課時間不敢上廁所,因為上廁所就會被同學欺負,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偷偷上廁所,沒想到終究發生了悲劇。後來因為葉永誌的事件,促成了《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實施。
 
總而言之,同志被欺侮的情形,在台灣社會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因為這些弱勢者無法發聲,導致他們處於一種「受難」的困境。因此稱之為「性難民」,並不是刻意要將他們定義為政治上的「refugees」,而是要突顯邊緣同志的艱困處境。
 

圖說:釋昭慧法師替黃美瑜與游雅婷這對新人證婚。圖片來源:世界新聞網
 
Q7:根據苦勞網報導〈追討情慾正義 性難民拒被看「賤」〉這次遊行還有「用藥合法化」等議題存在是不是?那不是污名化了整個同志運動嗎?並不是所有同志都支持主辦單位的論點啊!
 
A7:這有幾個層次來看:
 
1.      同志運動本來就有很多立場和意見,主辦單位也很歡迎不同意見的交換。如同1994年何春蕤在反性騷擾大遊行上喊出「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口號,引發婦運團體內部軒然大波。但時過境遷,這種「情慾解放」的言論已不再驚世駭俗,反而讓整個社會運動的對話空間得以擴大。
 
2.      針對「娛樂性用藥、BDSM(透過繩索綑綁來達到身體歡愉)及性工作者」等等議題的討論,是大遊行前一次(10/13)座談會的主題。這次座談的會議紀錄,讓許多同志擔心遊行主題會被這些「邊緣」議題所「誤導」。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甚至有許多同志聲明「不願意參加今年遊行」。但這其實只是主辦單位安排的主題之一,也非鼓勵嗑藥,而是要討論邊緣群體的污名化問題,例如性工作者除罪、愛滋病患者等議題(嗑藥爭議有被過度擴大之嫌)。
 
3.      我都知道同志群體內部異質性很高,因此讓少數的、邊緣的群體發聲是遊行的主要訴求。但這些群體其實是最不可能上街遊行的,往年大遊行也因為越來越趨向嘉年華式遊行而有不少反省聲音,因此本屆主辦單位才會試著將議題擴大到「性難民」、「愛滋作為污名」、「娛樂性用藥作為罪名」等等議題。
 
結論
 
同志大遊行的籌劃者都是無給薪的志工,每年的活動費用也非常吃緊(第二年之後就不再向政府申請經費了)。希望所有的台灣公民們都能理解邊緣同志的艱困處境,進一步參與討論、參與遊行,並且給予性/別平權運動者更多鼓勵、更多掌聲。

丟雞蛋

讚一個

遞鮮花

酷斃了

我認同

被雷劈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11-23 15:08 , Processed in 0.0769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