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們對自己保持一份期許,但也因害怕對自己失望,我們緊握期許,努力追求,而後成為某種僵硬的形狀。
更多時候,我們深怕被人看見,隱匿的希望不被注意,就像一種不安全感的來源在於外界,而非自己。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那是小時候穩定安全感的方式,就像結界,只要畫出範圍隱形,就不會被期待,不用背負別人的眼光。
那是尚未被訓練過的心,也是最容易感知外界而被外境影響的心。
一直覺得上帝很奇妙,為何要讓孩子在最多敏感的年紀去感知世界?這樣的方式不是太過殘忍與寫實?
是不是只有這樣,才能讓長大後的我們,記得童年時從黑暗裡走來卻單純光亮的自己
無論承接別人的期待,或追逐對自己的期許,那都是過去與未來的你,卻不是當下真實的我們。
只有接住、愛著當下的每個ˋ自己,充滿希望的去接納自己,一步一腳印踏實的生活著,心才能藉由生活的體悟而變的更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