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91|回復: 1

分享:<舒茲《鱷魚街》寫變形世界>

[複製鏈接]

參加活動: 3

組織活動: 0

發表於 2012-12-5 09: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網站小提醒:2GIRL的網址統一變更為 https://www.2girl.net,請記得更改你的「我的最愛/我的書籤」喔
本帖最後由 ToBeLu 於 2012-12-5 09:21 編輯


              
  • 2012-12-05 01:11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Bruno Schulz)以天馬行空的詩意語言,描述出一個不斷變形的世界,詭異、歧變而不斷孳生延展。像是逐漸瘋狂的父親如乾枯的堅果,一天天縮小,蛻變成兀鷹、蟑螂,最後變成螃蟹煮熟端上餐桌。舒茲一生僅出版兩部小說集,台灣首度引進《鱷魚街》,收錄十五篇短篇小說。









Bruno Schulz (July 12, 1892 – November 19, 1942) was a Polish writer, fine artist, literary critic and art teacher born to Jewish parents, and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 Polish-language prose sty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Schulz was born in Drohobych, in the Austrian sector of the Partitioned Poland, and spent most of his life there. He was killed by a German Nazi officer.

     舒茲是台灣陌生的名字,即使在歐美文壇,他也在死後卅年、約一九七○年代才被認識。舒茲一八九二年生於波蘭,家鄉已被歸為烏克蘭,二戰時他因猶太身份被關入集中營,一九四二年命喪納粹槍下。


     舒茲終生未婚,大半生在同一地方生活,年輕時學習建築,曾擔任美術老師,生前默默無聞。《鱷魚街》以一個少年的眼光講述自傳式的家庭故事,小說中幾無情節與對話,也無明確時地,語言充滿瑰麗的想像與奇思,舒茲也因而常被拿來與擅寫荒謬的卡夫卡相提並論。









     《鱷魚街》選擇以父親作為系列短篇故事的主角,現實中,舒茲擔任布商的父親瘦弱多病,富有藝術涵養,和舒茲關係親密。因此舒茲年少時父親過世,對他是個打擊,也促使他不斷在創作中重回童年,創造一個有父親在其中的神話。


     雖然舒茲的名氣遠不如卡夫卡,或波蘭家喻戶曉的女詩人辛波絲卡,但他獨特的語言魅力和寂寞的生平,卻讓許多作家成為他的「粉絲」。如《直到大地的盡頭》作者、以色列知名左派評論家與作家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曾說:「舒茲提醒我們可憧憬的是什麼,還有生命真正值得活下來的是什麼。不只是一次又一次從大災難裡存活下來的生命,而是真正的生命,繁複多樣,而且多次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參加活動: 3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5 14:43:59 | 顯示全部樓層
  • 2012-12-15
  • 中國時報
  • 王文娟(作家)


近兩年來,「林蔚昀」這個名字,經常以多重身分活躍於國內藝文界。她寫評論、創作小說散文,通曉英文和波蘭文,同時是詩人、劇場編導和策展人。2011年台北詩歌節,兩個大貨櫃在中山堂前廣場布列,引介當代波蘭詩人的實驗性創作,即出自她和波蘭籍丈夫、藝術家Paweł Gorecki的手筆。


 今年年底,林蔚昀與夫婿兩人再度返台,帶回滿滿的集郵冊、女鞋、音樂盒、覆盆子糖漿,以及各種「時間的廢棄物」,比如二戰前的鉛筆、明信片、垃圾袋等,與國內7家獨立書店和藝文咖啡
館合作,一同舉辦書、繪畫、裝置藝術交會的跨界呈現。而這些物品如「七大行星」繞行的核心,是林蔚昀譯自波文的布魯諾.舒茲短篇小說集《鱷魚街》(聯合文學)。同樣由林蔚昀翻譯的舒茲另一部作品《沙漏下的療養院》,則預計在明年6月推出。


 在世界文壇,舒茲是近年來重新被發現的波蘭作家,約翰.厄普戴克、菲利普.羅斯等世界一流作家和學者,都不吝表達對他的熱愛和讚譽。這位意外死於二戰集中營,一生只出版兩本書的猶太裔作家兼中學美術老師,魅力何在?林蔚昀和Gorecki認為,「他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像是自鑰匙孔或萬花筒窺視,在他兩本薄薄的作品中即包含了一個宇宙,以神話、命名和創造為基礎,同時提供人活著必然需要思考的三種課題: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因之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讀到自己。」

 舒茲救了她一命


 在林蔚昀身上,可以清楚感受到一團看不見卻又實體存在的熱度。台北典型濕冷的冬日,她卻穿著輕薄的茶色短袖罩衫,並直呼「好舒服。」生於1982年的她,講起話來像一陣奔跑的風,有股源源不絕的訴說力量,彷彿不這麼做,整個人就會從勉力維持平衡的高空走索跌落。即便面對初次見面的人,她也不掩真誠,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不知怎麼跟人相處,也長期被憂鬱症和人格違常所困擾。


 但病症的存在,或許可解讀為過於早到而意義曖昧難辨的祝福。「我隱隱感覺
,創作可以拯救我──雖然後來我理解到那只是一個幻覺,因為人是要自己拯救自己的,文學和藝術只能作為輔助。然而在我17歲那年,它卻是我的動力。」

 這個念頭,讓她總是奮不顧身追尋著喜歡的作家和作品。因為看了電影《猜火車》,嚮往更開放自由的世界,於是遠赴英國,就讀戲劇系5年,卻失落地發現,「想和同學談費里尼,他們腦中卻只有啤酒。」直到兩次命運的相遇,讓林蔚昀如獲天啟:一張波蘭畫家維克多.薩多夫斯基(Wiktor Sadowski)的海報,以奇幻瑰麗、殘酷與美麗兼具的風格,描繪一個關在牢籠、臉上畫著白色小丑妝,神情呆滯的巨頭,彷彿就是她當下的真實寫照;而一次經歷3星期足不出戶、成天躺在床上流淚發呆的憂鬱低潮中,林蔚昀起心動念拿起書架上舒茲的《鱷魚街》和《沙漏下的療養院》英文版,再花3星期讀完,整個人彷彿洗滌一新。至此她再無懷疑,決定從零開始,重新進入一個陌生的語言、生活和文化脈絡,只為了把舒茲的作品翻譯出來。


 從桌下伸過來的手


 而舒茲也從未讓她失望。小說中輪奏般反覆出現的童年憶往,把父親的死亡「分期付款」描寫成不斷變形為蟑螂、螃蟹、天花板的裂痕、大衣等微物,作為對逝去摯愛的「招魂」,在在讓她想起自己的「天才時代」(童年),並更有自信「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創作者。」林蔚昀最喜歡收錄於《沙漏下的療養院》短篇〈書〉裡的一段話:「畢竟,在那張將我們分開的桌子底下,我們所有人不都偷偷地握著手嗎?」透過作品的媒介,作者希望與人聯繫的邀約,才得以傳達給讀者,而彼此識與不識的讀者們,也因此產生一種奇妙的共感。像一道跨越時空而來的微光,林蔚昀感到自己長久以來的渴望,被深刻地理解及敘說出來。


 舒茲同時引領林蔚昀,和大自己二十多歲的丈夫相識傾心,結合成人生和志業的伴侶,誕生摯愛的兒子,並認識更多同樣喜愛舒茲的各領域藝術家。曾設計
超過一百本書籍封面的俄國插畫家德米特里.施維翁科夫-基斯梅洛夫,便特別為舒茲此次在台活動
繪製畫作。在大家如擺渡者的相攜之下,國內讀者才能有幸一窺舒茲世界繁衍的豐富風貌。


 有那麼多人的手,和林蔚昀相握。不知不覺間,她的小宇宙不再孤獨,開始有了溫度,有了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11-22 02:33 , Processed in 0.1360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