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53|回復: 0

[書]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

[複製鏈接]

參加活動: 3

組織活動: 4

發表於 2010-4-6 16: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網站小提醒:2GIRL的網址統一變更為 https://www.2girl.net,請記得更改你的「我的最愛/我的書籤」喔
轉貼自 破報  http://pots.tw/node/4542

進入酷兒青少年的異想世界:《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

週四, 2010-03-18 19:49
文/賴孟泉

書名: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Nurturing Queer Youth: Family Therapy Transformed)
作者:琳達.史東.費雪(Linda Stone Fish)、雷貝卡.哈維(Rebecca G. Harvey)
譯者:張元瑾
出版:心靈工坊 2010 / 01
對為人子女的酷兒而言,一輩子最大的期待,往往只是父母的一句:「沒關係,我知道這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你是我們的孩子,我愛你,我接受你。」那麼自然的一句話、每位父母基於天性理所當然會對孩子說的話,對於酷兒子女來說,卻是多麼珍貴的恩賜與解脫,更帶來無窮的力量去面對這並不總是友善的社會。從家庭觀點出發,《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一書帶領讀者看見每個人的真實自我,尤其是那些被刻板價值所否定貶抑、但卻珍貴的自我樣貌—即作者所說的「酷兒特質」(queerness)。在實務上,它是一本工作手冊,引導家族治療師滋養酷兒青少年,還給他們自由本然的發展歷程,同時讓父母及家人看見酷兒青少年為家庭帶來的禮物。對於父母來說,這更是一本親子教養書,協助爸爸媽媽看見酷兒子女的特別及可貴,而後,找到與他共鳴的頻率去愛他、接受他。
本書第一章是對全書兩個核心概念:「家族治療」以及「酷兒理論」的簡介。作者不僅扼要地為讀者說明什麼是家族治療,更細膩地介紹關於性與性別的關鍵概念,例如性別(gender)、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多元性別特質(gender variant)、跨性別(transgendered)、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認同(sexual identity)、性/別少數(sexual minority)、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以及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等等。要熟悉並理解這些概念,最適合的方式就是思索自身、身邊的重要他人或是個案(如果讀者是臨床工作者或老師)的生命歷程,然後試著用這些概念去理解並架構出該生命歷程的性與性別面向。帶著反思生命狀態的基礎,再回過頭來閱讀作者對於酷兒理論的介紹與闡述,將更容易理解究竟酷兒理論的價值何在,以及它為何是這整本書最核心、也最具力量的概念。
第二章清晰地描繪了這些生命歷程的多樣性及其間的共通性—每個青少年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面對共同的發展議題(探索及認定自我、出櫃等)以及社會處境(社會污名、傷害性的環境等)。對本書作者有深遠影響的發展心理學家蘇文—威廉斯(Ritch Savin-Williams)認為目前的非異性戀青少年發展不再是一元而線性,而應當以「差異發展軌跡」(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來描繪。對每個青少年來說,發展軌跡中的各種里程碑出現的時序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有人以性行為的發生來協助獲得正向認同,但對於另一個人而言,正向認同可以在同性性行為發生之前即形成。然而,無論酷兒青少年展現何種發展軌跡,在他們需要家庭充分的支持與回應,以建構自我認同與面對社會樣態的漫長日子裡,都需要去面對不友善的社會、在否定其真實自我的價值體系中存活、並在缺乏可供認同學習之模範的情況下成長。
對酷兒青少年來說,生命中最巨大、持續最長久的挑戰,就是在一個無法接納真實自我的環境中長大;這並非源於家人刻意的不接納,卻往往是生存在社會中的「自然而然」。作者在接下來的三章中,細膩地敘說如何一步步從「建造避風港」開始,展開家人之間的「艱難對話」,進而創造一個能夠「滋養酷兒特質」的家庭環境。作者在這三章之中細細闡述「滋養酷兒青少年」家族治療模式的逐項要點、議題、困難與收穫,並以五個家庭的會談紀錄來協助讀者領略。對於擁有和青少年及家庭會談經驗的讀者來說,這三章的內容必然會喚起許多臨床記憶—不只是與酷兒青少年工作的經驗,還有眾多關於青少年(或成人)家族會談的共通議題與現象。我認為,這正是本書對家族治療領域最重要的貢獻:融合酷兒理論的家族治療不僅有助於酷兒青少年與其家庭,更是對所有家庭都有貢獻。倘若讀者能夠在思索每段內文之後,設身處地進入對話範例中的治療師、青少年、父親、母親等角色,甚至與自己以往的會談經驗比較參照,必然更能夠體會作者所欲傳達的理念與技巧。
酷兒理論以及這本書,試著為親子的愛搭起橋樑。橫亙在酷兒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鴻溝,源於僵化、刻板的價值體系—被誤稱、且泛稱為「社會善良風俗」、「道德價值」、「人倫」的種種規訓。它們雖然看似對於維繫社會運作非常重要,但卻往往被過分地放大,且刻板地、具壓迫性地闡釋,而離棄個別生命的價值與特殊性於不顧。酷兒理論要彰顯的,是人類的多樣性、彈性,以及個體的自覺與主體性。試著以酷兒的觀點看世界,父母和子女的愛就有了交流的渠道。跨文化諮商強調尋求不同文化(例如,異性戀的父母與非異性戀的子女)之間的共通基礎作為滋養關係的培養皿—以親子之間自然且天性的愛與關懷作為共通基礎是再豐富不過,但,需要一個通道讓這些愛與關懷可以順利貫注—而這正是本書所能給予的。酷兒理論滋養的不只是酷兒,更是所有的人類;就如作者所說:「酷兒理論的禮物之一是,學習探索內心被刻意排除的自我:這些部分具有能量、自由且富有意義。」
台灣無疑已經是亞洲國家中最具有酷兒特質的國度之一,這是台灣社會令人激賞的成就,但我們絲毫不能自滿於此。保障基本人權的制度面仍未建立,在媒體報導、政治人物言論、教育場域、醫療體系,乃至於各類職場中仍然隨處可見偏見與歧視(縱然我們已經有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一代代的酷兒青少年仍然要在掩飾個性特質與貶抑自我的環境下掙扎成長,而人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仍然未曾被仔細地看待。我們其實一點都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因為距離願意珍視每個生命的獨特性、尊重個體差異、真切落實「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社會,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摘自該書序文 / 心靈工坊提供)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11-22 18:39 , Processed in 0.1378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