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竹蜻蜓2013 於 2018-3-14 09:22 編輯
裡面大部分建議只對比較溫和的狀況適用,如果是經濟仍未獨立,且父母以性向或打扮為由逼去看精神科的情況,就不太適合出櫃,裝直——打扮稍微柔性點,房裡擺點擺點本性溫和的男偶像照片(現在一堆直女整天只對偶像流口水,不然就萬年「沒遇到適合的對象」,不婚晚婚的一大堆,旋轉門式的只交男友不想結的也ㄧ卡車,不然就超早結,沒幾年又帶著小孩離婚(須謹慎、街頭智慧點滿)),真的不行請男性友人幫忙裝男友,是比較好的策略。除此之外是非常好的工具書。
越過了前面近乎爸媽碎念般的提醒與建議,恭喜你終於來到了這裡。接下來,我們將以實際操作的觀點,帶你一步步走過出櫃歷程。出櫃歷程依時間順序分成三階段,第一期為醞釀期,是出櫃的事前準備;第二期叫行動期,是出櫃後24小時內的緊急處理;最後則是善後期,著重在陪伴與復原,希望可以逐步邁向最後的親子和解。 醞釀期:為出櫃行動減少阻礙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改善親子關係,試圖為將來的出櫃減少衝突與阻礙。 讓我們想像一個實驗:在滾水中,迅速丟入一隻青蛙,青蛙會感到灼熱而跳出來。但若將青蛙放在冷水中,開小火慢慢煮,青蛙感受不到溫度的變化,不知不覺就被煮熟了。 爸媽對於孩子出櫃的反應也接近如此,若你平日跟爸媽的對話,不外乎是打招呼的句型,或他們根本不相信電視機外面會有活生生的同性戀,貿然將他們丟入滾燙的出櫃議題內,即使是最開明、友善的青蛙,面對突如其來的熱水浸泡,也會承受不住而抓狂。 這種狀況下,爸媽最常有的反應是不外乎是難過、震怒、驚懼,然後不可避免的親子衝突隨之而來。因此,不要突然丟本《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或是《認識同志手冊》在爸媽床頭,自以為委婉的說:「爸媽,這幾本書很有趣,你們也看看,等等來討論。」這種魯莽是行不通的,一來不是所有爸媽都有閱讀習慣,再者,這樣一搞,就算神經再大條的爸媽也會被攪和得開始胡亂猜想。 面對你那可能難以對話、或已經忘了要說什麼才好的爸媽,建議你先「長期」並「不斷」的建立基本溝通,藉此開啟往後可以彼此聊天的氛圍。請記得,我們出櫃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非導向親子吵架。因此親子關係的建立與改善,要在出櫃之前就先著手進行。有了好的開始,再利用平日爸媽可能接觸到的管道,來個「不落痕跡」的偷渡同志相關議題,讓最保守封閉的爸媽,也能在半哄半騙下接觸到他們想像以外的同志,出櫃之路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增進親子關係 要增進親子關係,得先改善溝通品質,不要讓親子對話永遠停留在打招呼的階段。若平日連問候都不說,建議可以從此處著手,並多加練習。多跟爸媽談談你最近工作或校園的生活情形,然後循序漸進,假裝有感而發的說說你對婚姻與另一半的看法,甚至表達你對於爸媽的感謝。在我們聽過許多同志爸媽的心聲後,請相信我們,爸媽內心愛死了一切關於你的故事,越生活化的他們越想聽,持之以恆的聊聊這些話題,肯定能為親子的關係加溫。 (1)噓寒問暖多關心:首先當然可以從關心生活狀態著手,起床時可以跟爸媽說早安,順道問問昨天晚上睡得如何;天氣冷時記得提醒爸媽多帶件衣服出門;平日增加打電話回家的頻率,讓爸媽多聽聽你的聲音,並問候他們,也讓他們對你的生活放心。這些小動作雖然聽起來無聊又噁心,完全不符合酷勁帥氣的時尚格調,但爸媽對這些關切問候真的很受用,一開始頂多被嚇到,也許口頭罵你神經病,但一定暗爽在心頭。你只要跨出這第一步,未來就能簡單上手,不久也會習以為常。 (2)家書卡片嘛會通:有些比較含蓄的朋友不敢用口語表達,可改用書寫的方式,同樣能跟爸媽談心。尤其非當面的溝通,不僅有助於傳達不好意思或不習慣說出口的話,也可以減少針鋒相對的情形,更能細緻而全面的讓對方瞭解自己的心情與想法。由此建立的溝通氣氛與習慣,常能醞釀出良好的出櫃基礎。因此,建議你從紙條著手,進而寫寫小卡片,或每日在冰箱上貼小紙條,甚至傳手機簡訊與e-mail,都是傳遞訊息的好工具。 偷渡同志議題 初期溝通不一定要直接切入同志議題,可以先從周邊的性別議題著手,談談「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或是「女男平等」、「性工作合法化」等話題,再慢慢導入同志核心議題的討論。並可以利用以下管道,適時提出問題,以自己的想法,慢慢影響爸媽的看法。 (1)新聞:在居家用餐或日常閒聊時,「不經意」將電視轉到目前很普及的24小時新聞頻道,再利用各種新聞引發性別話題,從通過性別相關法案、爭取女性平等權益,到國外同志結婚權的立法抗爭、名人出櫃等正面新聞,都是你可以偷渡同志議題的好題材。 (2)電影、電視:利用「看得獎大片」的名義,邀爸媽前往電影院,或租DVD回家觀賞,甚至事先查詢有線電視頻道的時刻表,「恰巧」與爸媽一起觀看同志議題的電影,如《斷背山》、《喜宴》、《海南雞飯》、《面子》等。也可以藉由時興的電視節目、影集,如《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等,趁機在對話中帶入性別議題或同志議題。 (3)書籍、修課、讀書會:以修課或讀書會的名義,大大方方將性別或是同志議題的相關書籍,陳列在爸媽可以接觸得到的生活空間。氣氛適合的話,甚至可以順道說說自己的讀後感,開啟彼此的討論。 (4)生活事件:從生活週遭的事件帶入,利用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去鬆動爸媽的戒心,自然而然的開啟討論。例如最近認識了同志朋友、張大哥出櫃了或是李姊姊不結婚也過得很快樂等等。 偷渡議題時可使用的例句如下: 爸媽有沒有聽過同志啊?你們那年代有人在談這個嗎?
性派對和情殺不是到處都有嗎?這好像跟同性戀沒關係耶!
我有一些朋友是同志,他們人超好的,新聞都把他們講得很可怕的樣子。我跟你們說喔,上次我那個朋友還幫我選衣服……(講些正面的例子)
「喜歡」這種感覺好像也沒辦法強迫選擇的吧,我想那大概和叫一個異性戀去喜歡同性一樣難吧!
同性戀只是喜歡的對象不一樣囉!像張國榮喜歡男生也沒有被影迷討厭,反而更多人喜歡他耶!
|
準備各種資源 在〈出櫃情勢總體檢〉中,我們提到了要累積給自己的資源,以便在出櫃過程中隨時補充能量,甚至保護自己或留條退路;而在〈出櫃的心理建設〉中,我們也提醒你,要幫爸媽準備資源,讓他們能在震驚後的徬徨無助中,抓到恰當適切的浮木。那麼,我們可以準備哪些資源呢? (1)自己的資源:為了避免情況糟糕到自己無法面對,建議你從平時就要預先設想出櫃後所有可能的狀況,從中找出所需的資源,盡可能累積蒐集,以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出櫃環境。例如: A.找尋對同志議題友善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在出櫃過程中可以照顧你的情緒,甚至可以變成你跟爸媽間的潤滑劑。因此平常就要跟他們打好關係。 B.找尋獨立的可能,萬一爸媽對你採取金錢控制,至少可以維持經濟獨立。 C.找到安全的自我空間,當你不想面對家庭時,可以有暫時的安身之處。甚至要未雨綢繆的設想,萬一出櫃後重演《孽子》被「逐出家門」的情節,你將何去何從? D.平時就要注意哪些助人機構對同志友善,可以在你全然無助的時候陪伴你。 E.不斷累積同志相關知識、接觸同志族群,釐清自己的認同歷程,有助於堅定信心、充實力量,讓你持續往櫃外的世界邁進。 (2)提供爸媽的資源:我們一再強調,子女應該主動幫爸媽找同志資源。一來,你的同志資源肯定比爸媽多;二來,爸媽若能接收正確資訊,將更易於接受你,不會隨著媒體偏頗報導而心情起伏,甚至聽信「偽專家」的錯誤觀念,獨自在家裡鑽牛角尖。這是出櫃後的陪伴過程中,你能發揮的積極意義。 以下就是你可以幫助爸媽的幾種方法: A.找尋爸媽的情緒依靠 面對你的同志身分,爸媽很容易陷入說教、勸導的姿態,無助與擔心都被壓抑下來;面對外人,也常因羞於啟齒而錯失親友支持的可能。 因此,現在你就應該稍微留心,爸媽可以有哪些管道宣洩情緒,可能是爸媽的親朋好友(當然要挑對同志友善的),或是你的兄弟姊妹(當然要挑支持你的),甚至是專業的助人機構(一定要挑性別立場開明的)。在你不方便分擔他的痛苦與擔心時(因為你就是痛苦的「禍首」),爸媽可以找他們聊聊,免得情緒在心裡悶燒,嚴重造成親子隔閡。 B.提供同志相關的正確訊息 要讓破除爸媽對同志的刻板印象,只能靠你提供正確且正向的資訊,才能洗刷同志的不白之冤。 因此,你要時時留心同志、性別相關的資訊,包含書籍、報導、名言、論述,甚至訂閱同志團體電子報、蒐集同志名人錄等,仔細學習同/異之間的對話方式,巧妙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將來一定有助於跟爸媽的溝通。尤其當同志團體面對侵權事件與污名歧視時,如何在媒體上侃侃回應立場與態度,都是你可以參考的模式。若爸媽也問起類似議題,你比較有對話能力來破除舊有的刻板印象。 另外,男同志可以多注意愛滋與健康議題,女同志可能要多想想情感處理議題,這些都是爸媽最關注的必考題。並且,你準備來說服爸媽的「說法」,資料來源看起來越中立客觀,則越有說服力。以上種種,若能依照爸媽的人格特質,採取「訴諸權威」或「動之以情」的策略,則效果更佳。 要注意的是,資訊蒐集後要經過篩選,才能挑出適合爸媽吸收的材料。如果讓信基督教的爸媽讀友善的佛教觀點,或讓一般爸媽讀精神醫學文獻,一定很難動搖他們,搞不好還會有反效果! C.加強權威立場的背書 爸媽大多都信仰權威,尤其是有超高學歷、專業證照背書的專家學者,如果能事先準備他們對性別議題所發表的友善言論,對爸媽就十分有說服力。例如,以生命科學的角度指出性傾向是天生的,往往能說服爸媽「你不是被帶壞的」;或是站在輔導教育的立場,表達應該讓子女適性發展,往往可以讓爸媽瞭解你的處境。如果爸媽要帶你去給精神科醫生「驗明正身」,確定你是個「真同志」,事先打聽與「估狗」(google)一下,找到有醫德的友善醫生,往往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對你百利而無一害。 D.爸媽也需要同儕支持 我們都相信只有同志能瞭解同志心聲,同樣的,也只有同志父母能理解同志父母的痛苦與掙扎,當他們談起一路走過來的人生體驗,往往也能帶給你爸媽走下去的動力。同志諮詢熱線每兩個月都會辦一次「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營造同志父母彼此交流經驗的空間,還有其他同志子女與專家學者的參與,提供不同的觀點,全程免費,也是可以提供給你爸媽的資源。(且讓我們老王賣瓜兼置入性行銷一下吧!) E. 讓爸媽認識「活生生」的同志 爸媽之所以對同志有妖魔化的想像,全因為他們看不見真實的同志。如果你手上有些具「正面形象」的乖寶寶同志名單,如同學、朋友等,不妨在你準備出櫃前,先懇請他們幫忙,三不五時以普通朋友的身分去你家作客,讓爸媽留下好印象。出櫃後,再讓爸媽知道他們的身分,藉此打破爸媽對同志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這時有伴(BF/GF),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帶回家,尤其不要忘了進行「彬彬有禮」、「搶著洗碗」、「送貼心小禮」等諂媚小撇步,都能在爸媽知情前,搶先打下好關係,作為出櫃之後的助力。 不過使用這個方法要小心,萬一被爸媽一眼識破你們圖謀不軌,眼見即將興師問罪,千萬記得不要連累到你的同志朋友,要是被學校或他們的爸媽抓包,這個人情債一輩子都還不了! 出櫃前,先練習一番吧! 做了一大堆醞釀期的出櫃準備,總該要硬著頭皮上陣了吧? 別急,我們強烈建議你,先從身邊的人試驗起,小試身手一番,看你的出櫃技巧夠不夠純熟,需不需要改進。這種「出櫃白老鼠」可以是好朋友、兄弟姊妹,甚至是大嫂、小叔等親戚,只要他們符合態度開放、友善的條件,就放心對他們出招吧! 即便他們無法接受,起碼讓你有檢討改進的空間,而且跟爸媽比起來,他們對你的殺傷力也比較弱。但如果他們接受了你,用處就大了。一來,可以常常找他們討論同志議題,多參考這些「異性戀代表」的意見,日後肯定能用在爸媽身上。其次,在你出櫃後,這些樁腳可以變成中間人,幫你安撫爸媽的情緒,甚至釋放些訊息給爸媽,進行有效說服,畢竟有些話親子不好當面講。平常還能透過他們掌握爸媽的動態與意向,而當你不幸溝通失敗,他們更是出面打圓場的最佳人選。 最後的提醒 這段醞釀期不會有既定的行程表,時間上也沒有固定長短,有些人會順利進到下個階段,也會有人一直處於醞釀階段,完全由你自己依照個人處境與家庭狀況來做判斷,因此你可以慢慢來,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以上文章節錄自《出櫃停看聽》,女書文化2007年11月中旬出版)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女書文化出版。
|